股票是上漲買入還是下跌買入好?
股票究竟應該是上漲時買還是下跌時買,這是一個看似非常復雜的技術問題,不過,當你一旦掌握方法之后,操作起來并不像那些專賺眼球效應的“寫作技術派”說的那么復雜。
上漲時買還是下跌時買,并沒有絕對的正確和錯誤,兩種方法都有其優(yōu)點和局限性,有其特定的適用范圍。下面討論一下三種股票買入法:
順勢交易:技術派的重要原則是順勢交易,當你發(fā)現(xiàn)某只股票的上升趨勢明確后,先按預定投資額的三分之一買入,如果買入后上漲,說明對趨勢方向判斷正確,后面可以分批繼續(xù)追加資金買入股票。
如果買入后下跌,說明是這個買入操作是錯誤的,就不應該繼續(xù)追加股票擴大錯誤,在跌幅超過3%——5%時,馬上賣出止損。
當然,就算你買上了上漲趨勢明顯的股票,作為散戶也要提防主力在高點時暗度陳倉,一邊拉升股價吸引散戶接盤,一邊賣出股票。應該設定自己的賣出位置,如連續(xù)上漲后下跌三個點就全部賣出,防止主力出倉后連續(xù)大跌。一定要有定力,不要看到自己賣出股票后發(fā)現(xiàn)又上漲,經(jīng)不住誘惑又追上去。這樣,通常會套得很慘。謹記,一定要有定力,不能太貪。
逢低買入:如果你是價值投資者,就要選擇股票在下跌的過程中分批買入。前提是要對公司的估值做出準確的分析計算,買入點要足夠低,留出足夠的安全邊際,各檔買入價要拉開足夠的差距。最悲摧的是自以為是在抄底,結(jié)果幾檔買入完成后還出現(xiàn)大幅下跌。
在熊市初期和個股的頂部,最忌諱的是越跌越買。大量的散戶在看到下跌時,第一反應就是加倉攤平成本,這種飛蛾撲火般的本能沖動,可能是來自于生活中搶購便宜貨的經(jīng)驗。像這樣對于個股的估值和漲跌空間都不加判斷,盲目地越跌越買,是利物莫爾強烈批判的錯誤操作方法。
越跌越買的前提,一定是要能夠準確判斷出個股的價值,確認其下跌空間已經(jīng)不大,而且還要考慮大盤趨勢和牛熊市的狀態(tài)。即使如此,也常常會承受在底部長期橫盤的折磨,付出大量的時間成本。
折衷方法:還可以考慮把買漲與買跌交易結(jié)合起來的方法,即在中線上升趨勢確立時才開始買入,但不急于追漲,而是在短線回調(diào)過程中越跌越買,逐漸加倉。例如看到一只好股,從基本面和技術面都判斷有很大的上升空間,但已經(jīng)大幅上漲,于是先只買入1/5的資金量,然后等到下跌到20、30、60、120日線時再各買1/5,如果買到某一檔就漲上去不回頭了,就放棄后面幾檔的買入,留著資金等待其他機會。
其實如何買是枝節(jié)問題,更重要的是買什么、何時買,如果股票質(zhì)地好,股價處于下跌趨勢的末期或上漲趨勢的初期,那么越漲越買和越跌越買都是正確的;反之如果股票差,或者股價處于下跌初期或上漲末期,那么無論怎么買都是錯誤的。
但是頂和底的位置很難準確判斷,為防范判斷錯誤的風險,可以根據(jù)實際情況和自己的理念來采用分批買入的方法,避免一次性集中買入的錯判風險。
另外在股價運行的不同階段,可以采用不同的買入策略,在底部剛開始向上突破的階段,如果非常有把握,大勢也配合,可以激進一些,一開始就買入較重的倉位;如果是較高位置調(diào)倉換股,可以采用穩(wěn)健一點的策略,等回調(diào)了再逢低買入。